(相關資料圖)
縣城房價神話,終究南柯一夢。
2023年春運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,春節過后鐵路春運累計發送旅客突破一億人次,“城鄉消費遷移”在春節期間效果顯著。
返鄉潮帶動了三四線城市及縣城消費熱度超一二線城市,但房子的購買力卻并未轉移到“老家”。
數據顯示,2022年春節假期,一線城市的新房成交同比上漲,其中上海的新房成交了505套,同比上漲超過300%。相比之下,二三四線城市的新房成交全面下跌,其中三四線城市同比跌幅超過九成。
據第一財經報道,“94%的縣城房價不過萬”。有網友表示,如果以工資收入論房價,這些地方的房價本來就不該過萬,應該更低才對。
但從現實來看,過去五年,近3/4的棚改都在三四線城市和縣城。加上2020年整體市場的大牛市下沉到了縣城,助推了縣城最后一輪房價上漲。有平臺統計,2021年中國就有103個縣均價過萬,有6個縣級市或縣的房價超過了2萬元。
隨著房地產行業形勢的變化,尤其是2022年以來,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相較于一二線城市來說,更是難上加難。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的房價更是跌至“白菜價”。
比如,在東北小城鶴崗,40多平方米、6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,價格都在4萬元左右。三五萬元甚至一萬元就能買下一套房。
房地產市場下行過程中,鶴崗只是縣城房價的一個“縮影”。
在經歷了“火”與“冰”的極端后,雖然縣城的房價泡沫被擠壓,但還是“高風險區”。
隨著貨幣化補貼的削弱、人口流失等因素的疊加,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減了三四線城市及縣城樓市的泡沫。
長期來看,2022年,中國人口開啟負增長,全國樓市普漲幾乎再也不可能。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,住房需求逐漸減少。過去這幾年,不少三四線城市還面臨過度開發建設等問題,“空城”、“鬼城”現象凸出。
資料顯示,在中國,有180個城市的人口正在發生坍縮,1/3的國土面積上的人口密度在下降,或者說,有一萬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流失。
在過往幾年大規模棚改進度下,全國現已開工棚改5000余萬套,剩余需改造棚戶區規模已大幅縮減,2022年計劃棚改開工量已降至111萬套,恐難再拉動樓市。
短期來看,目前三四線城市住宅庫普遍消化周期在25—30個月,個別甚至遠高于此,明顯高于供求平衡區間,去庫存之路“道阻且長”。
對此,業內人士表示,未來縣城房價將普遍面臨“有價無市”的窘境,本身就處于“擊鼓傳花”最底層的縣城樓市很難找到“接盤俠”。
關鍵詞: